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合作
基础规范,政府间架构
- 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莫斯科,2001年7月16日,链接: http://www.kremlin.ru/supplement/3418 );
- 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合作协议(北京,2006年11月9日,链接: https://files.ined.ru/ined/iph/country/CN/CN.pdf);
- 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12年12月6日,链接: https://docs.cntd.ru/document/499014975 );
- 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莫斯科,2019年12月5日, 链接: http://www.kremlin.ru/supplement/5413 )
- 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北京,2024年5月16日,链接: http://www.kremlin.ru/supplement/6132)
俄中建立政府首脑间定期会晤机制,议程涵盖双边务实合作的各个方面。机制框架下设5个副总理级委员会:
- 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 (第28次会晤于2024年8月18日在莫斯科举行);
- 人文合作委员会 (第25次会晤于2024年8月20日在莫斯科举行);
- 投资合作委员会 (第11次会晤于2024年7月22日在莫斯科举行);
- 能源合作委员会(第21次会晤于2024年7月23日在莫斯科举行);
- 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政府间合作委员会 (第4次会晤于2024年11月17日以视频方式举行)。
框架内下设60余地区委员会和工作小组。
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方向
近年来,俄中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类型和方向呈现多样化趋势;共建教育机构、科教中心,已开展的联合教育项目数量不断增加。
合作办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由中俄两国最高领导层牵头发起的俄中教育项目,成立于2014年,是第一所俄中共同创办的大学。该大学由俄罗斯教育科学界领头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中国顶尖大学之一——北京理工大学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俄中两国认为有必要共同采取积极措施,增加招生人数,扩充学校教师队伍,通过建立新院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增强科学实力。
联合工程学院由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与江苏师范大学共同创建,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支持,是推动教育领域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项目。该学院旨在促进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学术交流,吸引中国学生前往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学习。它是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合作办学机构。2016年9月19日,联合工程学院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大连交通大学远交大交通学院
该学院于2015年基于远东国立交通大学与大连交通大学之间的协议成立,旨在促进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国际交流。自2016年起,两校学生参与“双学位”项目。双方协议规定以下两种学习模式:
- “2+2”项目:远东国立交通大学学习两年 +大连交通大学学习两年,并可在相关行业的中国企业进行实习;
- “4+0”项目:远东国立交通大学学习四年 +大连交通大学完成毕业论文。四年制本科。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开放教育中心
该中心由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于 2021年11月19日共同建立。中心在 “专业对话:经济学 ”项目框架内开设了两季俄语作为外语的课程,旨在创造新的俄语学习环境,提高俄语的普及率和声誉,明确优先事项,开辟新的渠道,加强和推广以俄语进行的商务交流,满足时代要求,同时并充分利用其他国家教育系统的国际合作潜力。
洛阳乌拉尔大学
在河南省洛阳市拟建一所国际大学。发起方为乌拉尔联邦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这两所大学在学生和教师数量等主要指标上相互匹配,均是俄罗斯和中国的知名高校。两所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并已签署所有必要的法律协议。该大学的创建得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洛阳市政府、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州长以及俄罗斯科学教育部的支持。9月15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会第22次会议上对该项目进行了审议。洛阳乌拉尔大学的创建符合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该项目将围绕“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目标,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振洛阳辉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洛阳乌拉尔大学项目具有建设一流创新型大学的显著优势。合作办学第一阶段,计划开设5-6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学生不超过500人;第二阶段将再开设20个本科专业和5-7个硕士专业,年招收规模不超过2000人。到2027年,总在校学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万人。计划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工程、经济和管理等方向。
联合办学项目
在中俄大学的联合办学项目中,本科项目占据主导,主要涵盖社会经济、人文和工程等学科方向。教育机构之间积极互动的同时,俄罗斯和中国大学的专业差异化趋势愈加明显,这也促进了高校在跨校联盟中的整合。
以下是俄罗斯和中国高校联合办学项目的典例:
-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双硕士项目。
- 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与沈阳理工大学的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专业包括俄语、化学、计算机科学和金融经济学。学生在中国大学学习两年后,随后在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完成第三和第四年的课程。
- 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与浙江大学(管理方向)和四川大学(食品科学工程方向)合作的双硕士项目。
- 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与徐州工程学院合作的教育项目,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管理和机电一体化。
- 贝加尔湖国立大学与沈阳理工大学合作的世界经济双学位教育项目。
学术和学生交流项目
学术和学生交流项目是中俄大学间的一种常见合作形式。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海外合作伙伴,并在这一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在海外合作伙伴大学学习的学生人数由高校自行决定。
由俄罗斯联邦科学教育部国际合作司负责实施的国际学术流动项目,旨在为俄罗斯联邦公民提供在国外接受教育服务(短期实习)的机会,费用由接收方全部或者部分承担,参与者可在国外获得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该项目以双边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为法律依据,特别是 2006年11月9日签署的《俄罗斯联邦科学教育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合作协议》。